四色影院_青青久草_性xxxxfreexxxxx_欧美少妇作爱视频 - 亚韩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稅法專家網,我們竭誠為您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務!

13681086635

400-650-5090

QQ/微信號

1056606199

 稅法專家網 > 國際稅收 > 反傾銷稅

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稅收競爭與稅收優惠

信息來源:中國稅法專家網  文章編輯:超級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5-08-28 13:52:43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減稅為鮮明特征之一的稅制改革在世界各國普遍推行,這除了與稅收理論的自身發展相關之外,還與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密不可分。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成為可能并日趨便捷,各國要發展經濟必須擁有優勢經濟資源,而對國際經濟資源的爭奪帶來了多方位的競爭,國際稅收競爭即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運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是各國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

一、國際稅收競爭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務交易、資本流動、技術信息傳播、消費和生產活動等,在全球范圍內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增強的經濟態勢。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有著多方面和多層次內涵的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狀態。究其本質,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和結果,同時對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

1.稅收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稅收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趨同效應之一,是世界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以稅制趨同、相互協調為主要特征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稅制改革運動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次稅制改革運動在財政史上是空前的,其形式上的相似性和范圍上的廣泛性更是歷次稅制改革所不能及的。范圍上的廣泛性表現在這次稅制改革的全球性,幾乎涉及了所有國家;形式上的相似性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1)稅制改革的普遍特點是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2)伴隨稅率的降低,削減所得稅的納稅檔次。(3)拓寬所得稅稅基。(4)稅種組合的變化。削減個人所得稅部分是通過其他稅種的增收來彌補的,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從所得課稅轉向支出課稅。(5)降低公司所得稅稅率的同時拓寬了稅基。有時公司稅也有向歸屬制轉變,或者是從部分歸屬制轉向完全歸屬制的趨勢。(6)強化稅務管理。

2.經濟全球化發展加速了稅收國際化進程

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稅收理論的研究與發展超越了國別的界限。其次,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劇了各國對經濟資源的爭奪,國際稅源競爭不可避免,各國爭相推出稅收優惠政策,在稅收政策上逐步趨同。第三,經濟的跨國交流客觀上要求公平稅負、減少稅收歧視,各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采取合作的態度、協調彼此之間的稅收制度是明智的選擇。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要素全球流動的頻率更加快捷,跨國納稅人的國際逃稅與避稅行為變得更加隱蔽,因此只有各國政府進行充分合作、加強稅收征管方面的協調,才有可能保證各國稅源的完整。所以說,稅收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反過來,經濟全球化發展加速了稅收國際化的進程。

3.國際稅收競爭是稅收國際化的必然產物

當經濟發展到全球化階段時,公平競爭的市場由國內擴展到國際,原來單純執行宏觀調控職能的政府部門開始成為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公共產品的競爭主體,國際稅收競爭開始加劇。在競爭初期,由于市場不夠成熟,主要是價格競爭,于是各國政府爭相為外國投資者提供稅收優惠以期達到吸引外資、發展經濟的目的。這直接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世界性的減稅浪潮,所以說,國際稅收競爭是稅收國際化的必然產物。

4.稅收優惠是目前各國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常見方式之一

從縱向上看,我們可以把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主要方式分為兩個階段,即以稅收優惠(包括與稅收優惠具有相同作用的減稅行為)為主要手段的初級階段和以創造良好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環境及巨大的市場為主要手段的高級階段。各國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主要手段應與其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致力于以稅收優惠的方式或與稅收優惠具有相同作用的減稅政策來參與國際稅收競爭,比較而言,發達國家的單純而普遍的稅收優惠政策就要少得多,但這并未影響國際經濟資源向該國流動。可以說,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稅收優惠政策在吸引國際流動經濟資源上的作用越來越弱,這時候就應該適當調整一國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手段,以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但對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稅收優惠政策仍是他們目前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二、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利弊得失

稅收優惠手段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國際流動經濟資源進入本國,以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稅收優惠手段如果使用的過多、過濫就會侵蝕本國稅基、阻礙該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所以說,稅收優惠是一柄“雙刃劍”,在使用時應盡可能地揚長避短,以期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1.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主要優勢

在東道國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情況下,對于國際流動經濟資源的所有者而言,一方面降低了他們的成本,提高了他們的收益—成本比;另一方面,相對低廉的成本有利于他們在該國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獲得巨額利潤。正是在微觀經濟主體這種趨利動機的作用下,稅收優惠對國際流動經濟資源的所有者具有吸引力。且在一定范圍內,稅收優惠的程度越大,對國際流動經濟資源的所有者的吸引力越大。

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可以給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帶來良性循環。國際流動經濟資源是東道國所稀缺的資源,雖然利用稅收優惠手段來吸引這部分資源流入本國在表面上看來會影響本國的稅收收入、抑制民族工業的發展,但只要措施得當,將是利大于弊。只要措施得當,在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引進外資后,隨之而來的還包括外資企業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經驗,這將降低本國企業的學習成本。同時,外資企業的進入大多有一個本地化的過程,會給東道國帶來部分直接和大量間接的就業崗位,有利于緩解東道國的就業壓力。另外,大多數國家都面臨著自身經濟發展的瓶頸限制問題,國際流動經濟資源的引進有利于東道國突破瓶頸的限制,經濟發展躍上新的臺階,從而使經濟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經濟進入良性循環后,稅基隨之擴大,雖然優惠稅率較低,但擴大了的稅基彌補了優惠稅率給財政收入帶來的損失。如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1993年起利用外資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02年中國利用外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引資大國。稅收優惠對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并使中國經濟保持持續高增長功不可沒。所以說,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既有利于東道國的發展,又有利于國際流動經濟資源所有者的獲利。

2.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主要弊端

(1)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可能帶來稅收收入流失,影響財政狀況。雖然在經濟政策、稅收制度合理的情況下,適度的減稅和稅收優惠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擴大稅源,彌補稅收收入的不足,但由于“時滯”效應的存在,稅收收入在短期內必然會受到較大影響,只不過強度不同而已。在政府支出既定甚或呈“剛性”增長的前提下,無償財政收入的減少就意味著有償財政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國債發行量的迅速擴張,可能引發債務危機,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抑制甚或損害國民經濟的發展。另外,各國在對外資實行稅收優惠的同時往往要調整其他方面的稅收以保證財政收入,這樣做會導致經濟的扭曲,也不利于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據中國財政部的一份調查資料測算,19982000年,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綜合稅率水平分別為22.06%21.85%22.37%,實際稅負水平分別為10.35%11.59%13.09%.兩者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大大低于內資企業的所得稅率,在一定程度上對財政收入產生了影響。

因此在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吸引國際流動經濟資源的同時不能忽視稅收的收入功能,必須考慮稅收收入對一國財政的影響。

(2)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可能帶來生產和消費的扭曲,不利于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降低了外國投資者的稅率、形成稅負不公的局面,降低了外國投資者的生產及經營成本、人為擴大了外國投資者的獲利空間,不利于本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在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外國投資者的利潤高于東道國投資者,扭曲了生產;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差別稅率為外國投資者提供的競爭優勢將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在價格上,從而影響消費者的選擇,進而扭曲了消費行為。無論是生產方面的扭曲還是消費方面的扭曲,歸結起來,產生的必然后果都是不利于東道國民族工業發展。

(3)利用稅收優惠手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可能引發本國的資本外逃。本國投資者相對于他國而言是外國投資者,在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稅收優惠方式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前提下,本國投資者在外國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即獲得更有利的稅收條件。那么,微觀經濟主體在自身趨利動機的作用下,就極有可能去他國投資,出現資本外逃現象。美國國內收入局近期公布了一份統計數據摘要,涉及美國7500家最大受控外國公司在2000年的經營行為。該數據進一步證實了最新的研究結果,那就是美國跨國公司已經將其利潤迅速轉移到稅收極為優惠的避稅港。

三、國際稅收競爭與稅收優惠帶給我們的政策啟示

1.在積極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同時,注意國際稅收的協調

按照國際稅收競爭的后果劃分,有正常的國際稅收競爭和有害的國際稅收競爭,即“惡性國際稅收競爭”。正常的國際稅收競爭是我們要大力參與的,有害的國際稅收競爭是我們要盡量避免的,“惡性國際稅收競爭”會給參與國的經濟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需要各個國家進行國際稅收的協調。當然,參與國際稅收協調,各國在獲利的同時也會付出一定代價,通常稅收協調是以讓渡一部分稅收主權為代價的。

如果不對稅收競爭進行一定的制度性協調,最終付出的代價將是各國稅收主權的喪失。國際稅收協調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它既要維護各國選擇其稅收政策的自由,又要使其遵守國際準則。但是,在執行中沒有可以衡量的標準,過度的協調也會變成有害的協調。因此,國際稅收協調需要謹慎執行。

2.把握好運用稅收優惠方式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度”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國際稅收競爭就是稅收優惠的競爭。要加強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嚴格管理,加強稅收立法、司法及行政性管理活動以防止稅收優惠政策制定的隨意性,以及稅收優惠政策被濫用。稅收優惠是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惟一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具體情況的變化,各國應從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采取最有利于本國發展的策略,所以說,稅收優惠的使用應具有時限性。另外,稅收優惠的使用在程度上也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制約,如財政方面收入因素的制約、國際稅收政策協調的制約等。因此,要把握好運用稅收優惠方式參與國際稅收競爭的“度”,以期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要轉變引資理念,實現以優化稅收環境吸引外資為主代替以稅收優惠為主吸引外資的戰略轉變。稅收環境的優化主要以稅收手段和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為主要內容,通過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來實現。

3.規范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建立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標準稅制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關專家提出的標準,一個合理和“標準”的稅收制度應符合以下幾個基本條件:一是稅類、稅種較少,主要包括進口稅、貨物稅(有選擇地征收)、一般銷售稅(包括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和財產稅;二是稅率檔次不多,邊際稅率不宜過高;三是稅收優惠和稅收減免應盡量地少,以減少稅收的管理成本;四是各個稅種基本要素的規定應基本一致。[4]如增值稅、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及社會保障稅等世界性稅種的內容,只存在著大同小異的具體規定。此外,稅制建立以后,還應建立科學合理、并具有國際化標準的征管制度。從國民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出發,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考慮標準化稅制的建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稅收理論與實踐。在我國現階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規范現行稅收優惠政策:

 (1)對產業性稅收優惠政策進行調整。具體來講,對能源、高新技術企業和促進我國環境保護的產業和項目,可根據需要給予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取消對一般加工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稅收優惠。

 (2)對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進行調整。建議取消現存對沿海、沿江、沿邊、特區、開發區的多層次優惠,而保留五個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優惠政策。對中西部環境較好的地區可予以重點扶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設立“特區”,在特區內內外資企業均可以享受同等的稅收優惠,最終通過這些“特區”的發展帶動廣大中西部的全面發展。當然,國家確定的“老、少、邊、窮”等落后地區也可以享受這些稅收優惠,鼓勵內外資企業向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投資開發。

 (3)規范稅收優惠的方式。應迅速實現以直接優惠為主向以間接優惠為主的轉化,采取優惠稅率、定期減免、彌補虧損、加速折舊、稅前扣除、延遲納稅等多種優惠形式,建立一套事前優惠加強引導、事中優惠降低風險、事后優惠利益激勵的稅收優惠體系。

 (4)開展稅收優惠政策的實證研究。將引進的外資額與資本外逃的數額相對照,進行動態跟蹤,可以軋差得出一國的經濟資源是凈流入還是凈流出。因此,國家在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時應進行全方位的考慮,而不是只盯著外資看,以免形成引進的少、流出的多的不利局面。

 

注:本文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稅法專家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502392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