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趨于同步
2015年上半年,全國共組織稅收71895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稅務機關組織稅收65938億元,同比增長6.8%。扣減出口退稅后,稅務機關共組織稅收凈收入59373億元,同比增長6.3%,比較2014年上半年及全年情況,稅務機關組織稅收增長速度略有下降。
為更好地反映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性,考察稅收增長速度,需考慮以下四個因素:一是財產行為稅主要是對存量征稅,此部分稅收與當期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關聯性不強,2015年上半年財產行為稅增長8.8%,扣除此部分影響,稅務機關組織的稅收增長將低于6.8%。二是理論征稅收入與實際征稅收入之間存在差異,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原因使得征收率難以達到100%,可以認為潛在稅收增長速度應高于名義增長速度6.8%。三是稅收增長按當期價格計算,GDP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考慮生產價格指數(PPI)持續40個月同比持續下跌,稅收實際增長速度應高于以現價計算的增長速度,稅收增長下降的幅度會收窄。四是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推行的稅制改革,以及股市的突然火爆對保障2015年上半年稅收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剔除這些因素,尤其是股市火爆等一次性影響稅收增長的因素,2015年上半年稅收同比增長率將下降。
比較同期GDP增長,2015年上半年實際GDP增速為7%,比2014年實際GDP增長速度7.4%略有下降。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一是2015年上半年稅收和GDP增長都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增長下滑,經濟依然面臨著下行壓力。二是稅收增長與GDP增長雖趨于同步,但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和規律性有待進一步印證。
消費、投資、出口漸呈回暖跡象,經濟逐步企穩
2015年上半年,批發和零售業稅收增長-2.6%,海關代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增長均為-14.2%。但6月份批發和零售業稅收增長-1.2%,7月份呈現批發和零售業稅收實現正增長2.1%的勢頭,稅收降幅收窄并轉為正增長,考慮小微企業和“營改增”等減稅政策,批發和零售業稅收增幅將更大。2015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增幅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但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6%,超過半年平均增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消費已超過投資和出口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綜合而言,國內消費已然初步呈現回暖跡象。
投資的主要形式是土木工程建設和設備購置、更新和改造,反映投資活動的稅收主要是建筑業營業稅。2015年上半年,全國建筑業營業稅實現226.25億元,增長9.8%,增幅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37131億元,同比增長11.4%,與2014年相比增幅下降4.3個百分點。但同時發現,2015年1月~6月,建筑業營業稅增速達到9.8%,6月份建筑安裝工程投資額增速超過上半年平均增速0.7個百分點。綜合而言,2015年上半年投資增長回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降低,但投資增速有所回升。
2015年上半年,共辦理出口退稅6565.18億元,出口退稅額增長12.4%,增幅同比上升了2.1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我國出口總額65722億元,同比增長0.9%,同比增幅保持穩定。同時我國出口產品結構顯著優化,以數控機床、集成電路、智能設備、高鐵和核電等一系列高技術含量產品為主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出口退稅增長支持了擴大出口,盡管出口形勢嚴峻,但出口增長仍然保持了平穩,且出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另外,房地產市場交易明顯回暖,房地產成交量和房地產交易稅收都實現正增長,2015年第二季度二手房交易量較第一季度上升了62.4%。1月~6月,新建商品房契稅收入增速比第一季度回升4個百分點,4月、5月和6月份全國二手房契稅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21.9%、46.3%和76.2%。匯豐中國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9.6,創近3個月新高,顯示經濟趨穩。
總體而言,盡管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比較疲軟,需求乏力,但出現了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等企穩跡象。結合房地產市場和PMI指數回暖,說明經濟已經在逐步探底企穩。
過剩產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加速整合、淘汰
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鋼鐵、汽車、煤炭、玻璃、石化和家具等產能過剩和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企業的整合、淘汰步伐加速。
從稅收角度看,資源稅與高能耗產業緊密相關。2015年上半年我國資源稅收入出現負增長,1月~6月資源稅收入為565.6億元,同比下降3.7%。煤炭、石油和鐵礦石是資源稅的主要來源,今年以來煤炭出現了價量齊跌,國際原油價格指數與去年同期比下降50%,礦山開工率僅為60%左右。原有資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和資源稅收高增長的模式得到有效改觀。
從行業稅收角度看,2015年上半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稅收同比增長為-20.6%,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稅收同比增長為-43.8%,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稅收同比增長為3.1%,汽車制造業稅收同比增長為0.3%,制造玻璃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稅收同比增長為-15.1%。這些過剩產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稅收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了大幅度負增長,初步顯現出結構調整的實效。
從區域稅收看,東部地區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東北部地區及部分中西部地區以鋼鐵、石化、煤炭和玻璃等傳統制造業為主。2015年上半年,東北部及部分中西部地區稅收增長顯著低于東部,稅收甚至出現負增長。1月~6月,東北的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和中西部煤炭大省山西省GDP增速排在全國最后4位,GDP同比增長分別是2.6%、5.1%、6.1%和2.7%。同期,上述4個省份稅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8.9%、-19.6%、-6.2%和-16.9%。黑龍江省、遼寧省和山西省稅收增長排名全國最后三位,吉林省稅收增長排名為倒數第六。
2015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采礦業增長3.2%,同比增幅略有增長,但依然遠低于6.3%的平均增長速度。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6.4%,增幅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增長6.7%,增幅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增長-6.5%。盡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仍快于東部地區,但中西部地區回落的幅度卻明顯大于東部地區,東北部和西部部分區域出現塌方式下滑。
綜合而言,從稅收和經濟層面看,鋼鐵、汽車、煤炭、玻璃、石化和家具等產能過剩、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企業的整合、淘汰步伐加速,但產業結構調整對稅收影響的幅度大于經濟增長,可能的原因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PPI持續為負以及產業結構調整處于時滯期等放大了對稅收增長的影響。
新興產業快速成長,產業轉型加快,經濟效益提升
2015年上半年,我國產業結構繼續不斷調整,服務業稅收增長和占比均超過工業和建筑業,新興行業稅收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提升,通過增量調整不斷推進產業轉型。
從產業稅收構成看,2015年上半年第二、三產業稅收同比分別增長3.1%和6%,第二、三產業稅收占總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43.8%和56%,第三產業稅收占比大幅度超第二產業稅收占比達12.2個百分點。從宏觀經濟數據看,2015年上半年,第二、三產業GDP同比分別增長6.1%和8.4%,第二、三產業GDP占比分別達到43.67%和49.51%。綜合而言,服務業超過工業和建筑業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稅源結構正在逐步轉變。
2015年上半年,互聯網及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金融業等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稅收快速增長,同比分別增長24%、23.7%、13.5%和31.4%。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大量涌現,1月~5月,網絡零售增長38.5%,5月份當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8倍和1.3倍。1月~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企業利潤大幅度增長,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較大幅度下降。
從區域稅收看,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東部地區稅收快速增長,顯著高于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中西部及東部地區。2015年上半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GDP同比增長分別為7.64%、7.59%、7.88%和3.47%。比較2014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GDP同比增長分別為8.15%、8.94%、9.07%和5.92%,可以發現,2015年上半年以來東部地區GDP增長率已經超過中部和東北部,而與西部GDP增長率的差距則由2014年的0.92個百分點縮小為2015年上半年的0.24個百分點。
綜合而言,2015年以來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稅收增長的新動力,產業轉型加快,新興產業快速成長,經濟效益得到提升。在繼續加大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同時,使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并將使稅收增速保持在穩定增長的基本面上。
縣級稅收增長乏力,縣域經濟和縣級財政困難需要關注
2015年上半年,稅務機關組織的稅收中,中央級稅收33359億元,占比50.59%,同比增長9.4%,增量占比達67.61%。省、市、縣級稅收同比分別增長10.6%、4.5%和1.8%。縣級政府可支配穩定財源——稅收的下滑,甚至負增長,將嚴重影響基礎政權的有效運轉。
縣級稅收增長乏力,同比增長僅為1.8%,使得部分縣保運轉的壓力顯著增大。通過對河北省、青海省部分地區調研,初步了解到,縣級稅收增長乏力主要受四個因素影響: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對縣級經濟稅收影響顯著。縣域經濟中存在大量產能過剩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在國家調結構政策之下,大量落后產能不是被淘汰就是關閉整改,同時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這些產業經濟效益嚴重下滑,經濟發展受到顯著影響,稅源萎縮。二是縣級稅收對建筑業營業稅依賴大,在經濟層面體現出對投資尤其是對中央基礎設施、重大工程、政策性住房建設和房地產投資依賴強,受近些年中央投資大規模擴張和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的影響,今年投資增速放緩,部分縣的稅收隨重大工程結束無后續投資而迅速下滑,同時縣域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導致縣級稅收增長乏力。三是國家出臺的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縣級稅收增長形成一定影響,尤其是部分縣缺乏支柱產業,小微企業稅收是縣級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調研中部分縣反映上半年小微企業優惠政策導致稅收減少近千萬元,對縣級稅收增量影響明顯。四是個別區域因擠水分導致稅收下滑。之前年度個別區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稅收提前入庫和空轉現象,隨著中央嚴查經濟數據造假、依法治稅深入推進以及持續空轉和“寅吃卯糧”無以為繼,稅收中不實部分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剔除,導致稅收增長無法虛高。
綜合而言,縣域經濟缺少特色產業和成長性產業支撐,普遍對房地產業依賴大,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房地產市場普遍低迷影響,縣域經濟和稅收增長乏力。
結論
稅收增速下滑,稅收組織收入壓力加大,將成為稅收新常態。下半年經濟增長或保持平穩,但股市對稅收增長的催生作用逐漸消失,增收的潛力尚需進一步挖掘,完成全年組織收入任務壓力還比較大。
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驅動力,服務業是經濟增長和稅收增長的主要支柱。發展現代服務業,必將有利于促進經濟轉型和稅收增長。但在現行稅收制度下,相對而言,投資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要高一些,消費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相對低一些。當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驅動改為消費拉動、經濟結構由第二產業為主轉第三產業為主時,稅收增長將會出現比經濟增長更大幅度的下行壓力。
牢牢堅定經濟結構調整方向不動搖。淘汰落后產能導致的經濟和稅收增長下行壓力和新興產業、新產品、新業態培育成長帶來的經濟和稅收增長動力并存,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效應正在逐步顯現。當前經濟和稅收增長面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必須辯證地看待經濟結構調整遇到的困難,清楚看到總體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嬗變,關注產業內部產品結構轉換,渡過“陣痛期”,將重現光明。
通過增量并帶存量調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總體處于工業化后期,并且向后工業化時期邁進。由于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時期并存,一方面我國經濟既需要繼續依靠技術進步和資本投入發展加工組裝工業,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實現全面的工業化;另一方面需要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等快速發展,持續推進后工業化進程。
需高度重視區域發展失衡問題。特別是東北地區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經濟和稅收出現斷崖式下跌,盡管GDP增長為正,但稅收已經出現兩位數負增長。這既是擠水分的結果,但更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過度依賴資源投入,屬于典型的資源消耗型、粗放型發展方式,一旦遇到經濟結構調整和國際大宗能源、資源等產品價格持續大幅度下跌,經濟和稅收增長便迅速跌入下降的快車道。
地方政府在經濟新常態中的功能定位應當認真對待。當前經濟增速不高,除了經濟結構調整等經濟因素外,地方政府觀望、無奈和不作為也是導致經濟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在經濟新常態下,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簡政放權不等于放而不管,向服務型政府和公共財政轉變不意味著不需要關注經濟建設,需要加大地方政府認真履職和對經濟發展作為的考核、督導力度。
重大疑難案件辦理
重大疑難稅務案件研討 未登記建筑合法性論證 重大疑難刑事案件研討 重大疑難行政案件論證 重大疑難民商訴訟案件重點領域
出口退稅 增值稅案 房地產稅 稅務訴訟 稅法顧問代理范圍
案件委托 法律援助 法學專家論證 專家證人出庭 司法鑒定評估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法學專家 智律網 屋連網QQ/微信號
105660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