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稅務機關在對某互聯網公司T公司開展檢查時發現,T公司是一家軟件企業,在持有網 絡運營牌照的關聯公司(以下簡稱牌照公司)業務運營平臺(即網站)上發布軟件,用戶均可無償下載使用,消費者使用時需要接受T公司的有償服務以延長使用期、拓展軟件功能和享受個性化定制服務,費用由牌照公司收取并與T公司分成。根據合作協議,T公司從牌照公司取得分成收入后向牌照公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品名為“軟件銷售”,稅率為17%。T公司因此享受了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的增值稅優惠政策。
牌照公司取得上述軟件產生的收入時,向用戶開具品名為“增值電信服務”的發票,并適用6%稅率申報增值稅應稅銷售收入,但可以根據從T公司取得的發票抵扣17%的進項稅,造成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倒掛。
T公司認為:該公司將軟件產品銷售給牌照公司,由牌照公司使用軟件產品向終端用戶提供增值電信服務,因此T公司向牌照公司開具“軟件銷售”發票并享受即征即退稅收優惠是合理的。
【案件分析】
檢查人員對T公司這一解釋的合理性存在質疑,認為T公司與牌照公司的交易不屬于軟件銷售,不符合享受稅收優惠的條件。理由是:
第一,如果T公司的確向牌照公司銷售了軟件產品,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了對軟件的合法復制品所有人權利的限制,復制品不得通過任何方式提供給他人使用。然而現實是T公司軟件可以在牌照公司網站上由終端用戶免費下載,T公司又未許可牌照公司行使著作權中的發行權或將著作權轉讓給牌照公司,因此牌照公司不是軟件合法復制品所有人。
第二,根據T公司與牌照公司的合作協議,牌照公司不是使用T公司開發的軟件對外提供服務,而是由終端用戶在其網絡平臺上免費下載軟件并占有、使用。因此軟件復制品的所有權應歸屬于用戶而不是牌照公司。
第三,軟件最終使用者是終端用戶,但牌照公司對用戶開具發票品名為“增值電信服務”而非“軟件銷售”,此項證據可以證明在牌照公司與終端用戶之間沒有發生軟件產品所有權轉移。事實上軟件產品所有權轉移發生在T公司和終端用戶之間,牌照公司自始至終不享有軟件產品的所有權。牌照公司向T公司支付分成收入的目的不是從T公司取得軟件產品的所有權,而是與T公司合作對外提供服務的分成。
基于以上三點理由可以判斷,T公司未將軟件產品的所有權轉移給牌照公司,不應向牌照公司開具品名為“銷售軟件”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也不應享受相關的增值稅稅收優惠。
【操作提示】
通過本案可以看出:隨著互聯網功能不斷增強和受眾擴大,軟件企業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作為營銷平臺,軟件銷售也不再以軟件載體交付使用為標志,因此軟件銷售收入與軟件服務收入難以區別。企業和稅務機關應當從企業的民事交易實質出發,追溯軟件復制品所有權的轉移過程和消費者支付對價,是因為取得軟件復制品所有權還是因為企業提供軟件服務,在此基礎上判斷發票開具品名和能否享受軟件銷售即征即退的稅收優惠。
重大疑難案件辦理
重大疑難稅務案件研討 未登記建筑合法性論證 重大疑難刑事案件研討 重大疑難行政案件論證 重大疑難民商訴訟案件重點領域
出口退稅 增值稅案 房地產稅 稅務訴訟 稅法顧問代理范圍
案件委托 法律援助 法學專家論證 專家證人出庭 司法鑒定評估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法學專家 智律網 屋連網QQ/微信號
1056606199